歐盟是否應重新檢視綠氫及其衍生物定義?

歐盟是否應重新檢視綠氫及其衍生物定義?

歐盟為引領全球邁向潔淨能源,將綠氫定位為能源轉型的策略核心。依照現行規範,僅符合嚴格標準所生產的氫氣及氫基衍生物,才能標示為「非生物來源可再生燃料」(RFNBO)。這套框架的初衷是確保環境完整性並防止「偽環保」,但如今許多產業利害關係人質疑,這些規則是否過於僵化,反而阻礙市場大規模成長。

成本挑戰

氫能開發商認為,歐盟的定義雖出於善意,卻大幅提高了生產成本。對於再生電力與氫氣生產之間的「附加性」、時間相關性與地理匹配的嚴格要求,增加了營運複雜度,並提高資本與營運支出。結果使得歐洲專案往往難以在成本上與規範較寬鬆地區的全球同業競爭。

市場影響

影響不僅限於個別專案。歐盟計畫擴充氫能規模,以去碳化重工業、運輸及能源儲存,但現行規則帶來的成本溢價,恐怕會減緩氫能普及速度。部分企業擔憂,歐洲可能落後於其他市場,例如美國,其補貼框架如《降低通膨法案》對投資人而言更具彈性與吸引力。

呼籲重新評估

隨著全球氫能競賽加劇,要求歐盟重新檢視綠氫定義的聲音日益高漲。主張改革者認為,現行框架必須與時俱進,反映技術進步與市場現實。適度調整可在維持環境保障的同時降低成本障礙,打造鼓勵投資而非阻礙投資的監管環境。

前進之道

在環境可信度與經濟可行性之間取得平衡並非易事。歐盟必須在達成氣候目標與加速大規模部署的迫切需求間權衡。透過重新檢視其定義與標準,歐洲有望在綠氫領域保持領先,同時確保成本不再成為進展的絆腳石。